医家典范
唐代名医孙思邈在《大医精诚》中写道: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”他行医时不仅救治身边患者,更常跋涉千里为偏远地区百姓送医送药,曾为救治瘟疫患者彻夜不眠,亲尝草药以身试毒。这种超越地域与身份的医者大爱,在千百年后依然闪耀着璀璨光芒。
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小儿肛肠科副主任,主治医师汪志伟大夫,就用一次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,诠释了这份医者仁心。
早在2022年,汪志伟曾接到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,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,他当即同意继续进行捐献工作。然而由于患者病情恶化,捐献工作没能继续进行。
2024年5月,汪大夫又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——他再次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。“当时有点意外,毕竟配型成功率只有几万分之一。”汪大夫回忆道,2009年,他就在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中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,没想到多年后真的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。
他再次毫不犹豫同意了捐献:“作为医生,治病救人是必须的;为患者减轻疼痛、排忧解难是救人;捐献造血干细胞,也是在救人,更是在拯救一个家庭。我认为非常值得!”他第一时间向医院汇报,院领导在得知此事后,积极配合,为汪大夫的捐献工作提供帮助,让他能够专心捐献。
捐献前的动员剂注射阶段,汪大夫出现了轻微的骨痛反应,晚上常常难以入睡。同事们劝他多休息,他却笑着说:“这点痛不算什么,想想患者在病床上的煎熬,我这点不适根本不值一提。”那段时间,他白天正常接诊,耐心为患者诊治,下班后才去医院接受注射,从未因个人事情耽误工作。
捐献当天,躺在采集床上的汪大夫始终保持着微笑。当鲜红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通过导管缓缓流入储存袋时,他轻声说:“用我小小的力量,给对方患者和他整个家庭带来希望,我感到很骄傲,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健健康康、快快乐乐地长大。”采集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,汪大夫捐献出的“生命种子”在第一时间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,重燃生命的希望。
受捐方志愿者带来了患者亲笔书写的感谢信:“您的无私大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,往后人生,我将用爱回报这个世界,将您的善行义举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汪大夫的事迹并非偶然,而是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长期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的缩影。医院始终倡导“医者仁心,大爱无疆”的服务理念,通过开展“医德讲堂”“爱心志愿服务”等活动,引导医护人员将职业操守内化为行动自觉。近年来,医院已有几十名医护人员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,先后涌现出义务献血、社区义诊等诸多善举。
从孙思邈的普救含灵之苦,到汪大夫的跨城生命接力,变的是救助方式,不变的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。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证明:真正的医德,不仅在于诊室里的精准诊疗,更在于对生命的无限担当——这种担当,能跨越山海,直抵人心。